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海归瓷艺术馆,领略元代瓷器文化!

小安迪可汗 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 2023-09-19
       

▲海归瓷艺术馆


2022年9月4日上午,“中国元代文化学习兴趣小组走进海归瓷艺术馆”活动在肥城市海归瓷艺术馆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为海归瓷艺术馆,协办方为肥城市“蓝城·云梦桃源”房地产有限公司!作为参加本次活动的其中一位大学生,我的内心感受颇深!

▲大学生们在馆内参观交流
“海归瓷艺术馆”由海外华侨侄女张旭创建,位于肥城市兴润集团大厦二楼,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珍藏和展示宋元时期各大名窑珍贵瓷器300余件。艺术馆成立以来,先后接待各类古陶瓷专家教授、研学游学人员和各类收藏爱好者5000余人,先后被授予“肥城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单位”、“全国公办民办博物馆馆长交流基地”、“泰安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称号。

▲海归瓷艺术馆馆长张旭与大学生们交流
首先,馆长张旭姐姐向我们这些参观的大学生们如数家珍般介绍了馆里的馆藏特色、每一件瓷器的来源和建馆的历史渊源!

▲大学生们在馆内参观交流

▲参加活动的成员在馆内参观
从张旭姐姐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海归瓷艺术馆”的特色是唐代瓷器、两宋与金代的五大名窑、蒙元和明初的青花瓷。其中尤其是元代的青花瓷,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可谓凤毛麟角之稀品!

▲元青花  八棱辅首三国八大将军罐

▲元青花  八棱辅首三国八大将军罐
目前,已被证实的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其中有200多件在海外,只有100余件在国内的博物馆。全世界收藏元青花瓷器最丰富的机构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藏有40件)和伊朗国家博物馆(32件)。不过,元青花的存世量并不包括在海里尚未打捞或者近年打捞出的那部分。

▲元末明初 青花  十二生肖兽首梅瓶(寅虎)


▲元末明初 青花  十二生肖兽首梅瓶(卯兔)


▲元末明初 青花  十二生肖兽首梅瓶(申猴)


在馆中,我们竟然第一次就看到这么多的元青花,真是难能可贵啊!我们不仅看到了元末明初的一整套青花“十二生肖兽首梅瓶”,还看到了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元青花“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们分别是湖北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元青花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青花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青花  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  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其次,我们还了解到张旭姐姐与瓷器的不解之缘和她带领着这么多外销瓷器归国的艰辛历程!

▲张旭和她的海归瓷艺术馆

张旭姐姐早年生活在一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她从小热爱诗词歌赋、丝绸瓷器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中满怀爱国主义。她见证了她的叔父从事的海归瓷收藏事业,见证了一艘艘沉船上的一件件瓷器国宝浮出海面、重见天日!她深受自己叔父的影响,开始追随叔父走向了海归瓷的收藏事业,走上了那一件件流落海外的国宝瓷器的回归之路。

▲张旭和她的海归瓷
目前,她与家人现已收藏中国古瓷6000多件。2017年5月,张旭姐姐历尽千辛万苦,将其中的300件海归瓷器(外销瓷器)从印尼运回家乡,将这些国之重宝安家在她的故乡——被誉为“史圣”左丘明故里、“商圣”范蠡隐居之地、“武圣”孙膑屯兵之处和“中国佛桃之乡”——肥城。

▲西晋 越窑  青釉堆塑谷仓罐
她说:“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规模浩大,并且是几万人浩浩荡荡出海,出访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达近30年,在跨度和规模上远大于近百年之后的西欧的新航路运动!我与叔父多年来重点研究收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队上满载着当时国内生产的外销瓷,一些送给当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当地酋长和国王来换取当地人对船队的支持与帮助,另外一些用来与沿线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国家的人民交换当地的香料、染料和木材等特产。现在东南亚各国都有当时郑和下西洋带过去的外销瓷,我和我家人做的就是把这些外销瓷带回去,让它们回到我们中国的博物馆里!”

▲北宋 临汝窑  佛教人物花口盘(正面)

▲北宋 临汝窑  佛教人物花口盘(侧面)
我的内心深受感动:我见过很多人,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大富大贵后便开始追求安逸、贪图享乐、盲目比阔、奢侈消费,但是张旭姐姐没有选择这些,她的目光更加长远,毅然决然将多余的钱财用于收集印度尼西亚的中国外销瓷并带着它们回家——这无论小至家乡,还是大至祖国,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元青花  霁蓝釉白龙双耳扁壶


▲元青花  满池娇大盘(侧面)


▲元青花  满池娇大盘(正面)
接着,张旭姐姐还邀请我科普了一些关于蒙元的历史文化,主要内容如下:蒙古人建立的元代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盛大气象要远超汉朝与唐朝。

▲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城址


▲今天的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简介


蒙元帝国先后定都的哈拉和林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大都(今北京)里面,各种宗教和多种文明的建筑应有尽有!既有中原儒家、道教和汉传佛教的汉式建筑、蒙古建筑和藏传佛教建筑,也有中东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欧洲的基督教堂。其中,中原汉地文明、蒙古草原与中亚的游牧民族文明、中东的波斯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东欧斯拉夫-东正教文明、西欧天主教文明、南亚佛教文明的交融在元大都最为炫目。

▲《蒙古与教廷》
其次,蒙元有着频繁的对外交流:不仅有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欧洲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柏朗嘉宾、威廉·鲁布鲁克、孟高维诺等欧洲罗马教皇的使者来到中国,还有景教徒畏兀儿人拉班·扫马出使欧洲和汉人旅行家汪大渊两次游历南洋。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  鲁布鲁克东行纪》
拉班·扫马是中国第一位出使欧洲的使者。他从元大都(今北京)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和西亚的伊儿汗国,在欧洲会见了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二世、罗马天主教教皇尼古拉四世、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和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后返回并临终于伊尔汗国,未返回元朝。1887年,一名占星家在一个土耳其景教徒家里,发现了写于伊尔汗国时代的《拉班·扫马和马可的西行记》手抄本。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
而汉人旅行家汪大渊则两次下南洋:第一次游历,20岁的汪大渊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第二次游历,他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和澳大利亚各地,最终返回泉州。他在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了《岛夷志略》。《岛夷志略》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


▲中国元代中外交通
拉班·扫马和汪大渊的出使经历,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你穿越到汉代、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两个大都市去看,那时候的长安和洛阳是没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的!汉代的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并未到达罗马,仅仅抵达了埃及!唐代的杜环在怛罗斯之战被俘后,最远也仅是游历了中东地区,未及欧洲,他们与拉班·扫马与汪大渊相比,后者在游历范围、影响力上可谓是更胜一筹。

▲元青花  蒙恬将军梅瓶


▲元青花  三顾茅庐人物梅瓶
蒙元一朝也有很多瓷器外销出口:在蒙元时代,由于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与西亚的伊尔汗国建立者旭烈兀同出自成吉思汗家族幼子托雷系,元朝与伊尔汗国(所在地为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交往十分密切。外销瓷从广州、泉州出发下南洋,进入西亚各国。


▲蓝白色的蒙古包
此外,青花瓷的发展和推广也得益于蒙古人对于蓝白色的热爱。蒙古人生活的地方是蒙古高原,蓝蓝的天空配上洁白的云彩,那是一幅多么多姿多彩的画卷,生活环境使蒙古人自然而然爱上了蓝白色,他们居住的金顶大帐就是蓝白色的。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我国瓷器的制造风格,成就了今天世界人民对青花瓷的喜爱,也是蒙古帝国留与今日世界的遗产!

▲馆长张旭与大学生们的合影


▲馆长张旭与大学生们的合影

最后,张旭姐姐与我们大学生等参加活动的成员进行了合影留念,也非常感谢她提供的这次活动机会!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学到了这么多!我诚挚希望她的海归瓷艺术馆越办越好,也希望家乡乃至全国各地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还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和瓷器等古代工艺的传承人、保护者可以深入了解和进一步保护古瓷器等我们国家的文物,为这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与活动的全体成员进行合影留念



本号目前建有  历史社科读书交流群,请及时关注公众号,进入临时群,添加群主或管理员并简要说明来意(例如:蒙古史研究者、世界史爱好者),群主或管理员会邀请您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